国家科技奖励

这表明,工业废水治理不再仅局限于环保治污的外部因素,个性化、高品质的解决方案正在企业的内生动力。

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需求,既强化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又着力完善配套政策和创新体制机制,增强监测预警能力。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紧制定各单项监测能力建设方案,完善监测站网布设,加强数据信息共享。

国家科技奖励

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工作的统筹协调,会同有关部门于2018年年底前建立监测预警数据库和信息技术平台,于2020年年底前组织完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普查,并发布综合评价结论。建立突发资源环境警情应急协同机制,对重要警情协同监测、快速识别、会商预报。《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主要内容如下。(五)土地资源管控措施。(十四)细化配套政策。

对不超载地区,严格控制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强化水资源保护和入河排污监管。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海洋生态保护警钟长鸣今年4月开始,黄海浅滩区开始出现零星漂浮绿藻,这已是黄海浒苔绿潮连续11年暴发了。

《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指南》提出,渤海生态红线的目标是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0%,至2020年海水水质达标率不低于80%,生态红线区陆源入海直排口污染物排放达标率100%,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减少10%至15%。在江苏,今年8月制定出台海洋渔业相关专项行动方案,加强海洋渔业生态文明建设。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海洋督察的全面启动,海洋监管也将全方位升级,未来肆意破坏海洋生态、攫取经济利益的行为将得到有效遏制。不管是对政府部门而言,还是对企业来讲,对于海洋环保都应高度重视,并且落实可行的补救措施和防范措施,对已经被破坏的海洋环境进行修复。

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我国在海洋空间资源利用方面已形成了完善的制度体系。从工作推进来看,亟须解决三个方面问题。

国家科技奖励

2013年12月,山东下发省政府令,率先实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三是治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据悉,2010年以来,我国规划整治修复岸线270余公里。专项行动方案的举措包括:压减重点湖泊网围养殖规模,压减海洋捕捞渔船,推进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实施,推进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捕,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推进海洋捕捞装备更新升级,提升海洋与渔业生态修复能力,提升海洋与渔业生态保护执法水平。

种植红树林160余公顷、翅碱蓬约1100公顷。专家建议,应该进一步完善海洋环境监管工作,同时,企业应该提高自己节能减排的生产技术,尤其是对于生产废物处理,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执行,切实减轻对海洋环境的污染。这意味着,升级版的监管正向海洋开发领域拓展,也意味着,中国环境生态治理从陆地到海洋,全面加强。除了彩潮来袭,海洋PM2.5也是海洋环保一大劲敌。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海洋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海洋。

国家科技奖励

另一方面,海洋生态红线的划定,并不是禁止开发,而是通过科学调研合理划分区域,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开发。《2016年北海区海洋环境公报》显示,近5年来,渤海海水环境质量总体呈变好趋势,夏季第一、二类水质海域面积比2012年增加了16520平方公里。

国家海洋局今年3月发布的《2016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指出,2016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基本稳定,近岸海域环境问题依然突出。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说,黄海绿潮、赤潮和金潮的出现,原因很复杂,从大的方面来说有两方面:一是海水富营养化,二是全球气候变化,哪种因素起到的作用更大目前尚不清楚,但是人类活动导致海水富营养化的责任不可推卸。现在,这一红线从陆地延伸到了海洋。在浙江,2014年启动了渔场修复暨一打三整治行动,通过打非治违、减船转产、增殖放流等综合施策,目前,当地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发生量正逐步呈现出增长趋势。通过成片保护、系统恢复,辽河口等重要湿地正在逐渐恢复其原本的生态结构和功能。我国微塑料和海漂垃圾污染现状也不容忽视。

近日,国家海洋局组建了首批国家海洋督察组,进驻辽宁、海南、河北、江苏、福建、广西6省(区)。海洋督察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强国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海洋领域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

《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0年)》提出在全国建立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将重要、敏感、脆弱海洋生态系统纳入海洋生态红线区管控范围并实施强制保护和严格管控。近年来,我国在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上不断前行。

不容忽视的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也面临海洋生态灾害频发等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海洋生态红线保护是一种刚性制度。

目前正在启动新一轮海洋功能区划修订编制,将进一步提高保护类、保留类海洋生态空间的占比和管理要求。为促进海域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我国于2001年颁布实施的《海域使用管理法》,确立了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域有偿使用两项基本制度,通过海域有偿使用体现资源环境内在价值,并将缴纳的海域使用金用于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强化科技、人才、资金作用。海洋环境风险仍然突出。

一些地区失序、失度、失衡填海,不仅使大陆海岸线缩减,而且破坏了海岸动态平衡。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广袤的管辖海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的中国,海洋事业发展进步取得瞩目成就。

这些状况警示我们,保护海洋生态我们仍须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各领域成果丰硕。

采访中半月谈记者了解到,随着多年来海洋捕捞业的快速扩张,沿海地区一些地方面临着捕捞产能过剩、渔场秩序混乱、海域污染加剧、渔民转产困难等问题。其中,杭州湾、锦州湾持续处于不健康状态。

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对海洋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海域海岛资源开发粗放低效,海洋环境局部恶化的问题,这些问题逐渐成为我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短板。今年7月,我国第8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启航。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状况无明显改善。只有在深化认识和管理到位的基础上,海洋生态红线才能牢不可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平认为,应着眼海洋经济绿色转型,积极培育绿色、低碳和循环海洋产业,进一步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强化海洋生态监测。海域(海岛)资源储备、违规和闲置资源收回以及海洋资源用途管制、有偿使用、生态赔补偿、环境综合治理等制度体系尚未健全,制约了生态、集约、高效用海。

浙江省编制了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方案,把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等划为生态红线区,划定海洋生态红线面积占全省海域总面积的比例达31.72%。微塑料和海漂垃圾被称为海洋里的PM2.5,直接影响海洋生物,间接影响人类。

一方面,各级政府是海洋环境治理的单一主体,治理与保护的形式仍以行政和法律等管制手段为主,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全社会协同的长效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在海洋开发过程中,更是遵循海洋生态保护优先理念,以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关推荐